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丨QQ·B
他是“中国桥梁之父”,被誉为“中华桥魂”的茅以升,曾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不仅参与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就连著名的钱塘江大桥也是经他主持修建而成的。
可享誉世界、于国有功的他,背后的生活却是一团乱麻。
他曾有两任妻子,原配因病受到惊吓去世,后者则因为抑郁症无疾而终。
而他的6个孩子都对他恨之入骨,甚至在生命的尽头,原配的孩子竟然无人给他送终。
独活93岁的茅以升究竟做了什么?为何一代功勋会沦落到如此令人唏嘘的下场?
无人送终的悲惨
《寻梦环游记》中曾说“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被人遗忘”。
可对于茅以升来说,或许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也不是遗忘,而是子女的不原谅。
没想到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最后却成了家庭的罪人......
茅以升一生有两个妻子,一个是贤内助原配戴传蕙,一个是外室权桂云,但都因病早逝。
可能天妒英才,孑然一身的茅以升人到老年也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渐渐忘记了过去的人和事。
谁都忘记了,但唯独记得自己的“蕙君”和没有原谅他的子女。
就算被下了病危通知书,已经时日无多了,他也没有放下心中的执念。
嘴里还一直念叨着自己的儿女,希望可以得到子女的谅解。
可直到临终前也没有如愿见到自己的原配的孩子。
为了让他安心离去,不给他的人生留下遗憾,他的家人想出了个“善意的谎言”
他和外室权桂云的女儿茅玉麟伪造了一封谅解信。
她是根据对自己高冷淡漠的大哥的笔记和语言逻辑模仿着写的。
写完后便读给了茅以升,在听到茅玉麟读完这封信后,茅以升才如释重负般露出了微笑。
手里紧紧捏着那封信,在释然中安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现实中,他的孩子始终没原谅这个病危离世的老人。
或许在原配孩子的眼里,茅以升是让家庭分崩离析的罪人。
又或许是茅以升咎由自取,没有尽到一个父亲该有的责任。
可造成原配孩子无人送终的原因,其实还要从茅以升“一夫两妻”的婚姻状况说起。
包办婚姻中的真爱
婚姻乃人生大事,现在讲究自由,可选对了是婚姻殿堂,选错了那就是爱情的坟墓。
以前流行讲究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连桥梁专家茅以升也逃不掉这样的习俗。
可上天是眷顾他的,他遇到了真正爱自己的女孩,只是他最后的作为却不值得妻子的付出。
茅以升从小就善于独立思考,且上进好学,这都源于他出生在一个相对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
在10岁时,亲眼看到了文德桥的坍塌很多人因此丧命,便立志要建出最结实的桥梁。
而以前结婚都比较早,在他17岁时便有父母做下决定与妻子戴传蕙定婚。
一年后两人结婚过得很是幸福,没多久就有了爱情的结晶。
可拥有远大抱负的茅以升,这时候却要去到美国留学,进一步深造。
现在流行一句话“异地恋狗不都谈”,就是因为在很多感情中距离就是最大的阻碍。
要知道如果茅以升去美国,他们夫妻两人这都不算异地恋,而是异国恋。
本以为戴传蕙不一定会同意他去,但没想到身为大家闺秀的她,非但没阻拦还很支持。
两个人因此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异国恋,不仅克服了远距离,还产生了美,成为生活的调味剂。
茅以升在外努力学习,戴传蕙在内照顾一家老小。
夫妻两人分工搭配,生活过得也是有滋有味的。
直到茅以升国外学成归来,这个属于他们幸福的小家总算是完整了。
可旧的时间过去了,新的挑战却开始了。
因为茅以升的工作问题,戴传蕙跟着他到处搬家,从南方搬到了北方。
1921年到1935年搬了8次,到了1949年搬家次数加起来高达三十多次。
所以他们的孩子几乎也都出生在不同地方。
最后就连戴传蕙也因四处飘荡能量耗尽,外加茅以升工作出问题,每日为他担忧患了忧郁症。
在茅以升修建钱塘江大桥期间,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却是她患病最严重的时期。
以至于常年多病的戴传蕙只能带着一家老小生活在南京,两人又变成了两地分居的情况。
幸好后来桥建成了,戴传蕙的忧郁症也差不多好,一家人很是高兴。
但好似在未来都一片欣欣向荣的情况下,命运的齿轮转动了,意外也随之而来。
多出来的妻儿
苦果亦是果,但自己造孽恶果也就只能自己吃。
原来就算是“桥梁之父”茅以升也会“犯所有男人都会犯的错”。
终究还是伉俪情深抵不过外面的莺莺燕燕,以至于最后无人送终。
在两人分居的时候,茅以升认识了20出头的外室权桂云。
原本一直隐瞒着都相安无事,可上天非要将这层关系捅破。
1950年掀起了一场“忠诚老师运动”,茅以升被迫瞒不下去了。
只能坦白自己在外还有一个妻子和女儿的情况。
这对于这么多年来一直照顾家庭的戴传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知道事情真相的戴传蕙因此每日紧缩眉头,最后在经历了多次惊吓后忽然离世了。
在戴传蕙去世后,虽然茅以升也难过许久,但他还是将权桂云和女儿接回了家里。
而这些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他们从小因为父亲忙都是母亲照顾,怎会冷眼旁观?
所以他们都陆续搬离了这个充满回忆的家,有的甚至与茅以升断了联系。
虽然茅以升在老年痴呆后还惦记着他的“蕙君”,但也都无济于事了。
最终在临终前也没等到是孩子的谅解,而是“善意的谎言”。
不过斯人已逝,在感情中谁又能活的很通透很明白,对错也不是一时就能说清楚的。
只是感谢他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抛开其他不谈,他仍是我们心中的伟人。
毕竟人生走一遭,遇见的人和事都值得欣喜。
参考资料:
新民周刊——茅以升茅于轼家族:见证从动荡走近现代化
《文摘报》——姑父姑妈的凄苦爱情
《幸福·婚姻版》——茅以升和戴传蕙:像桥那样延伸那样相爱(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