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年岁”,现在语境里“年”和“岁”是一个意思,但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在农历中从上一个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一年”;从上个冬至到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时间间隔,谓之“一岁”,等于现在天文上说的一个回归年。古人把这个“一岁”叫做“岁实”,意思是真实的岁长。

1.

岁实是中国用的太阳年,是一个回归年的真实长度。

回归年是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也可以说是从秋分点到秋分点、从夏至点到夏至点、冬至点到冬至点的时间间隔。我们知道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所以也称为太阳连续两次直射于北回归线(或南回归线)的时间间隔。

从这个意义上说,太阳年又称“回归年”、“季节年”。回归年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1回归年长度为365.242198天,即365日5时48分46秒。这是根据121个回归年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结果,所以每个回归年的时间长短并不相等。

2.

恒星年是以天球上固定的点某个恒星为参照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从上帝或太阳的角度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就是一个恒星年;若从地球上看,太阳中心从一个恒星的位置再回到这个位置,就是一个恒星年。

在一个恒星年里,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恒星年比一个回归年多了约20分24秒。

于是问题就来了,二者既然都是反映地球公转的周期,为啥不相等呢?

3.

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在天文学上叫做“岁差”。顾名思义,就是一岁差了一点点嘛。

所谓的“岁差”,是指地球自转轴长期进动(一个自转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导致其自转轴绕某一中心旋转的现象),引起春分点沿着黄道西移使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在外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简单来说,岁差是地球公转和地轴运动相结合的结果。

假设春分时,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开始,向北移动,夏至时到达北回归线,然后南移,秋分时回到赤道。继续向南移动,冬至时到达南回归线,最后又往北移动到达赤道回到春分点。这样太阳就完成了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历时约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的旅程里,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地轴也没闲着,它在北天极和南天极上空转了个小圈,使得太阳直射点提前到达赤道,即提前回到了春分点。实际上,这时地球绕太阳公转还没有完成一圈,它还没回到原点呢,所以恒星年要比回归年长一点。

牛顿在1687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同年首次对岁差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受到太阳和月球不平衡引力的共同影响,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产生摆动,即地轴绕着黄轴(通过黄道面圆心并于黄道面垂直的直线)旋转,在空间上形成一个半径为23.5°(黄赤交角)的圆锥面,从而使春分点和秋分点沿着黄道向西移动,每年大概移动50.26″,大概76年(实际是71年8个月,即71又2/3年)移动1°,大约25786(360°ⅹ3600÷50.26″)年就会西移一圈(360°)。当然不是真的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因为太阳系每2.25亿年又会绕银河系转一圈,所有的恒星都要跟着转动,只是因为距离太过遥远,上亿年的尺度变化太小,我们感觉不到,反而是地轴的进动看到的变化更明显。

所以呢,大家要明白二十四节气虽然是黄道上固定的二十四个时间点,实际上每年都有缓慢和微小变化的。

学过物理的小伙伴应该明白,刚体自转如果角速度不够大,自转轴绕进动轴旋转时,自转轴在方向的改变中会出现如“点头”般的摇晃现象,我们称之为章动。也就是说,地球自转轴绕黄轴旋转时,除了自转和进动外,还会产生章动,即地轴在铅锤面内上下微小摆动。

因此,造成岁差的原因其实是地球自转轴进动和章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4.

历史上最早发现岁差现象的是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他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

我国古代则以观测冬至点的移动来推算岁差。

东晋的虞喜通过实地观测和对比前人观测结果,首先发现岁差现象,并得出结论冬至点每50年西移1°。

最先把岁差应用到历法的,是南北朝时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他把岁差引用到《大明历》中,历法中才真正消除了岁差的影响。

5.

到这里,小伙伴会问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阳历和阴历的历年安排、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为啥都以回归年为周期呢?

原因很简单。

其一,你是看太阳计时的,而不是看某个恒星来计时的嘛。因为回归年对人类活动太重要了,而且回归年是人类对“年”最初的认识。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起源于对自然天象的观察。比如太阳东升起落、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等。这些与时间相关的自然现象我们称之为自然时钟。回归年正是以自然时钟为尺度的年,我国古代通过圭表测日影的办法来测定冬至,并把冬至定为一年之始,这一天昼短夜长。西方古文明则是把春分作为一年之始,那一天昼夜相等。以自然时钟为尺度的回归年与农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其二,由于岁差的影响,一个恒星年比一个回归年多了20分24秒,如果以恒星年为周期,一千年左右,春分点或冬至点向西移动了14°,时间再拉长一点,四季就紊乱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