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可谓家喻户晓,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岑参的另一首边塞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的雄奇豪壮,节奏急切有力,别具一格,全诗如下: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
①走马川:地名,在北庭川,即今新疆古尔班通古特。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封大夫:指封常清,天宝年间任北庭都护、瀚海军使、伊西节度使。因封常清曾任御史大夫,故这里称他为大夫。西征:即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率军镇压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叛军残余。
②雪海:今准葛尔雪原。
③轮台:地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东。封常清在此驻军。
④金山:指今阿尔泰山,在今内蒙新疆交界处。匈奴常从此侵汉。
⑤戈相拨:兵器之间偶尔互相碰撞。
⑥五花:指五花马。连钱:马身上斑驳如钱的毛色。旋:随即。
⑦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书。
⑧短兵:指刀剑之类的短兵器。
⑨车师:唐北庭都护府治所在地,是汉时车师国旧地。
【背景】: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出兵征播仙(唐代古地名),时任按西节度使判官的杜甫写下这首诗为他们壮行。
这首诗可以分为四部分来赏析:
第一部分(从第一句到“随风满地石乱走”),主要写了边塞戈壁的恶劣气候。这次出征军队将要经过“走马川”、“雪海边”,还要穿越荒无人烟的莽莽黄沙大漠,黄沙漫天,天地间一片昏黄混沌,这暗示了沙漠中狂风之大。这些都是戈壁典型环境,白天的环境是这样恶劣了,那么晚上戈壁又是什么样的呢?接着诗人写到夜晚的环境,夜里的狂风怒吼,“吼”体现了风声之大。“大如斗”的碎石,竟然被风吹得到处滚,这个实例,形象地把风大的程度表现了出来。“乱”字也形象地描绘了狂风肆虐形态。而乱石翻滚很可能会伤及到人,所以,环境不仅恶劣,也存在着危险。诗人在这部分分别从风色、风声、风力来着重描写了边塞狂风之大。
接下来第二部分(从“匈奴草黄马正肥”到“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匈奴趁着草肥马壮的时机,入侵唐朝边境,唐军严阵以待。“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的“烟”是唐朝报警点起的狼烟,“尘”是匈奴铁骑奔腾而来卷起的尘土,“烟”和“尘”同时飞扬,这表明匈奴来势汹汹,唐军早有防备。这一句为战争拉开了序幕,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接着诗人写到了唐朝大将,“汉家大将”大将出现了,他夜里不脱“金甲”,可见将军心怀战争,身负重任,时刻准备战斗。“半夜军行戈相拨”写了半夜里行军,诗人抓住了“戈相拨”这个细节,让我们联想到大军在漆黑的夜里秩序井然地急速前进,这轻轻的兵器的撞击声,衬托了整个军队的严整和肃穆。“风头如刀面如割”,风如刀,刀刀割在战士们的脸上,这是大漠行军中真实的感受,写得非常贴切生动。这句也呼应了前面描写风的部分。
接着诗人从第三部分(“马毛带雪汗气蒸”到“幕中草檄砚水凝”)转笔又写到了景,这三句着重描写了边塞天气的寒冷,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马身上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成了冰。军幕中起草檄文用的砚水也都冻上了。“旋”突出了冰冻之快,突出了天气之寒冷程度。
诗人善于对局部细节的刻画,来渲染整个大环境,从诗人形象生动的文字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严酷的寒冷。写到这里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风雪勇敢前进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支顽强的的军队又有谁能打败它呢?
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后三句,诗人预想敌军看到这样强大的唐军定然会闻风丧胆,而唐军凯旋而归的。正是因为有个前三部分的描写、蓄势,所以才有了第四部分的预想,各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承接自然。
这首七古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写战争的宏大场面,没有写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壮烈精神,而是精选了几处典型意象,将唐军的威势化于无形中,成功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精神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论诗中气势之雄奇豪壮者,此诗当为翘楚。
发表评论
2024-06-01 15:43:54回复
2024-06-01 15:46:58回复
2024-06-01 15:47:22回复
2024-06-01 15:49:01回复
2024-06-01 15:50:48回复
茫茫黄入天”一句更显得气势磅礴。👏👍
2024-06-01 15:54:34回复
2024-06-01 15:58:47回复
2024-06-01 16:01: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