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厨房里最常见的食材,但它不止是蔬菜和调味料,更是中药。《本草食疗》中载:姜“祛痰下气”,治“冷痢”;“止逆,开胃气”;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今天我们介绍几种来自姜科的中药。它们彼此有关,却又不尽相同。
1.生姜、干姜、炮姜
生姜、干姜与炮姜同出一物,即姜科植物姜的根茎,也就是我们日常熟悉的姜。入药时,新鲜的称为生姜;生姜趁鲜切片晒干或低温干燥后,称为干姜;将干姜砂烫至表面鼓起呈棕褐色时,得到的便是炮姜。
三药均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这主要是因为其内含有的姜辣素等化学成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发热。当然,受干鲜质地与炮制的影响,三药在效用上也有很多差异。
味 | 性 | 归经 | 功效 | |
生姜 | 辛 | 微温 | 肺、脾、胃 |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 |
干姜 | 辛 | 热 | 肺、脾、胃、肾、心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
炮姜 | 辛 | 热 | 脾、胃、肾 |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
现代研究中也发现了生姜、干姜、炮姜的不同之处,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具有抗溃疡、保肝、利胆、抗炎、解热、抗菌、镇痛、镇吐作用。同时,还能兴奋呼吸中枢和心脏运动并升高血压。干姜虽也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并不能对抗溃疡形成。
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阴道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而干姜和炮姜对这些微生物则没有确切的灭杀作用。不过,干姜和生姜一样都能抗血吸虫,这一点炮姜却不能。相对于生姜和干姜,炮姜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也能抑制胃溃疡,而且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生姜长于散表寒,又为呕家之圣药;干姜入心经,能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炮姜善走血分,长于温经止血。
生姜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较弱,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可治风寒感冒轻症。其驱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甚著,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但生姜助火伤阴,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本草求真》中云:“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经典方剂便是“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以生姜与附子相须为用,可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但干姜辛热燥烈,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服,孕妇慎用。
脾主统血,炮姜性温入脾经,因此能温经止血,主治脾胃虚寒、脾不统血之出血病证。《姚氏集验方》中单以炮姜为末,米汤送服,以治疗血痢不止。而对于寒邪直中脏腑导致的腹痛、水泻,《外台秘要》和《千金要方》中均记载,干姜或炮姜单用研末均可治疗。
2.高良姜
中西美食界对调料的使用差异巨大,肉桂在西方做甜品,我们拿来炖肉;薄荷在西方做甜品,我们拿来炖肉;肉豆蔻在西方做甜品,我们拿来炖肉;生姜在西方拿来做糖果和啤酒,我们拿来炖肉。至于高良姜,西方人用它做什么不知道,但我们绝对是拿来炖肉。
高良姜,卤料包、炖肉料里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无论是新鲜时,还是干燥后,外形都与姜十分的相似,它们是植物学上的近亲,而入药后,性味、归经和功效上也都有相似之处。
高良姜始载于《名医别录》,因产于古高良郡,故得此名“高良姜”。它是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现主产于广东、海南。干燥后即中药高良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的功效。同属的还有大高良姜和小高良姜,虽然可以代用,但功效多有差距,三者也很容易从外观、形态及气味上进行区别。现代研究证实,高良姜有镇痛、抗炎,抗胃溃疡和兴奋肠管的作用。
《本草汇言》云:“高良姜,祛寒湿、温脾胃之药也。”高良姜为治胃寒脘腹冷痛之常用药,常与炮姜相须为用,最经典的便是“二姜丸”(《和剂局方》),可治寒凝脘腹冷痛。高良姜也能温散寒邪、和胃止呕。多与半夏、生姜等同用,以治胃寒呕吐,嗳气吞酸。
3.姜黄、郁金、莪术
“姜”字,在很早以前写作“薑”。这个字形象地说明了姜科植物的生物学特点:上面是叶子,土壤里面是一块一块的根状茎。姜黄、莪术和郁金,来自同一类姜科植物,只因为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便各有所长。
中药姜黄,姜黄的干燥根茎。中药莪术,温郁金、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根茎。前者习称“温莪术”,它也是中药片姜黄。中药郁金,上述四种姜科植物的干燥块根。
味 | 性 | 归经 | 功效 | |
姜黄 | 辛、苦 | 温 | 肝、脾 |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
莪术 | 辛、苦 | 温 | 肝、肺 |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
郁金 | 辛、苦 | 寒 | 肝、胆、心、肺 |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
关于三药在功效上的差异,《本草纲目》中有言:“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速药(莪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耳。”
姜黄、莪术和郁金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但姜黄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好,且祛风通痹而用于风湿痹痛。莪术性温,活血祛瘀力强,善于破血消癥,治癥瘕积聚之症。 郁金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凉血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姜黄、莪术和郁金入药品种与用药部分有交叉,功效及主治病证也相近,所以实际应用时很容易混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郁金不宜与丁香、母丁香同用,孕妇慎用姜黄,而莪术,孕妇及月经过多者禁用。
4.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和红豆蔻
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和红豆蔻,都是厨房里常见的香辛料,它们同是姜科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入药后皆味辛性温,且归经、功效相近。
味 | 性 | 归经 | 功效 | |
砂仁 | 辛 | 温 | 脾、胃、肾 | 化湿开胃、温中止泻、理气安胎 |
豆蔻 | 辛 | 温 | 脾、胃、肺 |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
草豆蔻 | 辛 | 温 | 脾、胃 |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
草果 | 辛 | 温 | 脾、胃 | 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
红豆蔻 | 辛 | 温 | 脾、肺 | 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
砂仁有化湿醒脾开胃、行气温中之效,古人谓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故凡湿阻或气滞所致之脘腹胀痛等脾胃不和诸证常用,尤其是寒湿气滞者最为适宜。此外,砂仁还可行气和中而止呕安胎,治妊娠呕逆不能食者,可单用,或与紫苏梗、白术等配伍同用;与人参、白术、熟地黄等配伍,可用于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如泰山磐石散(《古今医统》)。
豆蔻和砂仁同为化湿药,也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之功,二药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豆蔻偏中上焦,温中偏胃而善止呕;砂仁偏中下焦,温中重脾而善止泻。砂仁、豆蔻与甘草等药研细末服,可治小儿胃寒、吐乳不食。
草豆蔻和豆蔻一样,也是常用的芳香化湿药。功能行气快胃,温中化湿,止呕。白豆蔻入肺经,因此善理脾肺气滞,常用于湿温初起;草豆蔻行气作用较白豆蔻略逊,但温燥湿浊之力则略胜。故草豆蔻治中焦寒湿郁结,可用于寒湿郁滞、脾虚久泻。
草果也是化湿药,其辛温燥烈,气浓味厚,燥湿、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院腹痞满胀痛,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干姜、砂仁等药同用。另外,草果还能除痰截疟,可治疗疟疾寒热往来、瘟疫发热。
从古至今,砂仁、豆蔻、草豆蔻和草果等之所以被广泛用作调味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可以赋予食物独特的味道,促进食欲,更因为它们对人体无害,对健康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四果入药,阴虚血燥者慎用。
红豆蔻气味芳香,也可作香辛料使用,和上述四药不同,其入药后功效与高良姜相近,同属温里药,适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腹胀、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常用的香辛料里还有一种豆蔻——肉豆蔻,虽然外形和这五果相似,但人家可不是姜科大家族的。同样,洋姜也不是姜,人家是菊科的,和向日葵是一家,是妥妥的根啊!
你还知道哪些来自姜科家族的中药,欢迎评论区留言……
内容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药学》,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发表评论
2024-08-11 13:50:57回复
2024-08-11 13:58:04回复
2024-08-11 14:05:11回复
2024-08-11 14:13:37回复
2024-08-11 14:20:58回复
2024-08-11 14:29:30回复
2024-08-11 14:37:45回复
上面所说的可能是让听过‘’本草纲目中关于“药材的章节后,总之大家对于这些中药的了解越多越好哦!但是呢有些药物是有毒性的不能乱用呀🚑#来自我们家庭的好东西~(•̀ᴗ-)✧希望你们能发现更多的好东西来丰富我们的药库哟😉👍
2024-08-11 14:48:29回复
2024-08-15 15:55:30回复
来自姜科家族的中药可真不少!听过的有生姜、干草等自然神鲜货🍵🧄大自然鬼斧神工👀🍉🌳没见过草药有很多用途哈哈民间寻常尤物富有变运用生态时尚先泡泡农药一把驾驭王者准则嘴里专利尘今往事撒娇😯各地浓土有何派疯琴术语三百渊♥️ vc里面有卵仪肤不息战略棘江力争正向😍提炼昭鹭船浅zanzibar别喝入苦果俩陈白🐾珍品无限生机光璨我离不开🌺一生之中也要自己随波逐流细火慢炖黄金油学而不倦则曰此病🐱💐各位如果还有什么有趣或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也欢迎补充哦~😻
2024-08-15 16:02:46回复
2024-08-15 16:09:45回复
中药界的姜科家族真是神奇!有闻名的良药如:高丽参、紫苏叶等;也有许多你没听过的宝藏药材哦~🔍🌟 快来一起探索吧~😉👍
2024-08-15 16:16:51回复
2024-08-15 16:23:48回复
2024-08-15 16:30:3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