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不产生种子的陆生维管植物。地球上最早的蕨类植物化石发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曾经属于蕨类的石松类植物,现代系统学研究已证明它是早于蕨类和种子植物形成分化出的一支,故石松类植物从蕨类植物中分出。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分布广泛,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原、沼泽、高山和水域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目前世界已知有近12,000种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共54科300多属,其中,石松类植物1300余种,蕨类植物10000余种。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种数最多的国家,总种数多达2000余种,其中40%为我国特有物种。从我国各省分布来看,享有“蕨类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有1000余种,为各省之最,此外在四川、贵州、广西和台湾也有较多分布。
蕨类植物拥有辉煌的过去,大量的古代蕨类植物形成了人类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如今,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资源在观赏、食用、药用、土壤和气候指示以及环境修复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近年来,中国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面临日趋严峻的威胁,一些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因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直接导致了大量的人为采挖。根据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记载,目前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中有43种极危(CR),68种濒危(EN),71种易危(VU),其中16种为石松类植物,166种为蕨类植物。虽然已开展蕨类植物的迁地保护工作,但引种栽培的中国蕨类植物只有1000余种,不足中国蕨类植物总数的50%。
桫椤也称刺桫椤、蛇木,植株高大,形如巨伞,状若华盖,树形优美,四季常青,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桫椤产自贵州、福建等南方各地,主要生于山地溪傍或疏林中,海拔260-1600米,喜温暖潮湿气候。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有“活化石”之称。因其古老性和孑遗性,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
虽然现在的蕨类植物大都矮小,但在古生代后期,被子植物还未在地球上出现之前,地球上曾经茂盛地生长着高达数十米的蕨类植物,它们构成了大片的森林。从古生代到中生代,高大的树蕨曾遍布世界各地,后来这些蕨类植物大多灭绝了,今天只有桫椤科的少数种类还保持着高大木本的形态。
由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加之大量的森林被破坏,桫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劣,其自然繁殖也越来越困难,物种濒临灭绝。据生态位模拟预测,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到2050年桫椤的适生区面积将大大减少。现桫椤科全部种类植物均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如何保护这一珍稀类群将面临巨大挑战。
荷叶铁线蕨又称荷叶金钱草。仅分布于我国重庆石柱县和万州区等地的三峡水库沿岸紫色砂页岩石缝中,数量十分稀少,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该物种的生存威胁主要是人为采挖和生境丧失。由于荷叶铁线蕨可全草入药,是治疗乙型肝炎的良药,导致野生居群遭受大规模、高频度的采挖,造成大量原记载的野生分布居群消失,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同时由于现存种群相互隔离导致基因交流减少,可能加剧现有种群的衰退,加之荷叶铁线蕨植株矮小、生长较为缓慢,在林下的竞争能力较弱,现数量极少,全国仅有六个分布点,陷入濒危。
目前国内植物园及相关科研机构大多侧重野外引种而忽略种类的繁育工作,仅有荷叶铁线蕨、中华水韭和桫椤科(我国有2属14种2变种)等少数物种开展了少量基于人工繁育进行野外回归保护的生物学研究工作,可见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保护方式仍需拓展,人工繁育意识有待加强,相关保护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新闻来源:中国野生植物微信公众号 编辑 王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