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背景

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部作品有着特殊的背景意义,1976 年10 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惊喜若狂地庆祝这一伟大胜利。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在被“四人帮”压制了多年的创作热情,像火一样迸发了出来。许多文艺工作者根据时代和人民的要求创作了大批优秀作品。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就是其中之一,这首作品生动地表达出“四人帮”被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南方边寨后,山寨人民群众欢呼雀跃,各族人民笑开怀的庆祝场面和精神面貌。

作曲家用《北京喜讯到边寨》定义全曲,其包含了那一时代“北京”二字在人们心中,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心中的分量。北京的好消息越过高山,跨过原野,传到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特定的历史环境赋予了这首管弦乐曲如此强烈的时代感,自然其名称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历史意义。

二、作品简介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文艺“复苏”高奏凯歌传扬喜讯的最先问世的管弦乐曲的代表,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喜讯”。由于乐曲采用了我国苗族、彝族民歌音调作为素材,使“北京喜讯”一下子就飞到了几千里外,构思巧妙。而少数民族的音乐语言和特有调式,又增添了音乐的新颖感和吸引力。

《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管弦乐曲是两位作曲家合写的。该作品原是一首管乐合奏曲,是郑路以切身的体会和满腔的热情创作于1976年10月。

著名作曲家郑路

后来,这首作品受到了中央广播乐团马洪业高度赞赏。于是,两人合作改编为管弦乐曲。这样一来,使得该乐曲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北京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边寨时,山寨人民欢腾,载歌载舞,热烈庆祝胜利的情景。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音乐表现手段非常简朴,音调新颖,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舞蹈性的伴奏贯穿始终,使欢乐的情绪表现得十分强烈和集中;配器手法简练生动,调性和力度的多变,使乐曲富有色彩和对比;乐曲采用主题并置的写法,使各主题的风格既统一,又各有情趣。由于乐曲的主题明确,形象鲜明,情景交融,通俗易懂,故此不仅当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直至今日仍然雅俗共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在文化部举办的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创作一等奖,不愧为中华乐库中的一朵奇葩。

三、美学分析

40多年后的今天,这激动人心的乐曲再度奏响时,仿佛在向人们重述着当年盛况空前的那段“故事”。《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部管弦乐曲为多段体的音乐结构,4/4拍,宫调式。乐曲由引子、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了第一乐段)和尾声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自由,音乐脉络清晰,有条不紊地分为7个层次来“叙述”:

【1】引子部分,音乐一开始由两只圆号模仿“牛角号”在中、高音区奏出略带装饰的同音反复的旋律,极具号召性,这音调显得特别优美而辽阔,描述着那震荡山谷的牛角号声:

同时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也奏着微弱的由四度音程构成的震音为它伴和,这段引子仿佛表现的是北京喜讯的电波。接着小伙子激动地吹起了“牛角号”,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使沉寂的山寨从睡梦中惊醒,仿佛把人们带进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那令人惊喜的消息,越过千山万水,一下子传遍了西南边陲的苗寨、彝家,顿时山寨沸腾起来,人们愉快地跳起了欢庆胜利的舞蹈。

【2】“欢呼”主题:紧接着,由两小节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一段粗犷热烈的曲调,这就是乐曲的第一主题。其旋律是环绕着调式主音“1”构成的。这朴素坚实、环绕调式主音上下起伏的一股音流,仿佛是那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响起的欢呼汇聚到了一起:

bE大调,4/4 拍子

曲调热情奔放、高亢矫健,乐队全奏,火暴炽热:由高、中音的木管和弦乐器齐奏,铜管和低音木管、弦乐、以及打击乐,奏着铿锵明快的伴奏,似乎展现出一个情绪非常热烈的群舞场面。当主题重复时,长号作卡农式的模仿(“轮唱”),使欢腾的气氛更加高涨。

【3】“高唱”主题:接下来是两小节跳跃、轻快的旋律,由单簧管和小提琴演奏,俨如是在向人群细说“喜讯”的具体内容。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在属调(bB 大调)上高兴采烈地“唱”了起来:

这音调轻快活泼而诙谐。圆号又吹起了:

“牛角号”那按捺不住的持续长音,这时只有弦乐作节奏性的伴奏,音量减弱,与前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突然,力度变强,音乐情绪也变得更加欢快热烈,调性转回到原调bE,短笛、长笛、小提琴、木琴在排鼓和铃鼓伴击下齐声“唱和”,可以想象:这是彝族姑娘们在纵情地欢跳,她们脖子上系的一串串小铃铛还哗哗作响;第二主题在bE宫调和bB宫调上的交替演奏、主奏乐器和配器的变更、音乐力度忽弱忽强,犹如人们的欢歌笑语忽高忽低,此起彼伏。

接着,乐曲的第三主题,在一个简短的过渡性乐句之后出现,好似“歌声”更为舒展、跌宕、抒情,旋律抑扬流畅:

刚开始由小提琴和中提琴等部分弦乐演奏,小号在句尾作呼应式的模仿,并伴以清脆的木鱼和铃鼓声,重复演奏时,第一小提琴音区提高八度,并加入了大提琴,小号改奏节奏紧凑的密集和弦,模仿铃鼓声,长笛作句尾呼应,使灼热的情绪不断高涨。这时乐曲又以较强的力度,演奏前面过渡性乐句的变体,然后进行过渡转调。

在这优美、舒展、辽阔的旋律导引下,把我们带进了中国南方边寨的一个华丽的舞蹈场面:这里既有曲调诙谐风趣、节奏轻快活泼的女性舞蹈形象,又有粗犷奔放、热情骠悍的男性舞蹈形象,也有小伙子和姑娘们的对舞场面。

【4】“女舞”主题:经过转调,乐曲的力度突然变弱,引入第四主题,由双簧管演奏,这一主题在C宫调上进行,吹奏出了苗族民间音乐中新颖而独有的旋律,尤其是第六小节的“b3”,很具有苗族特色。它的优美、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好像是美丽的苗家姑娘们在听到这特大喜讯后,禁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也好似双簧管在为她们“画像”:

音乐主题在C 和F 调之间频繁地转换、主奏乐器和演奏力度的不断改变,出现了一人领众人合,述说共同心愿的场景。下面,小伙子与姑娘们的对舞马上就要开始了。

【5】“男舞”主题:以乐曲开始时的强烈节奏为先导,小号在B 调上使出了它的特殊本领,昂扬、奔放地描绘着男同胞的群舞:

曲调粗犷有力,象征着舞蹈动作的健美与豪壮。

【6】“对舞”主题:姑娘们岂能罢休?小提琴在bB 调上,用跳弓在描绘着她们那带挑逗性的轻快、活泼的舞姿:

小伙子高兴地又吹响了牛角号:

仿佛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精彩的舞蹈伴奏叫好、加油喝彩。在“牛角号”的伴奏声中,男同胞们毫不示弱地加入进来,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轻盈的对舞,越跳越起劲,欢快的对歌,越唱越热烈。整段音乐又转到下属调bE 上演奏,小号在第二遍吹奏时,该旋律提高了三度:

乐曲情绪逐渐地向高潮发展。

【7】尾声(狂欢高潮),该曲最后,乐队全奏,鼓乐齐鸣,速度也更快,以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主题,再现时乐声显得更加壮丽辉煌,情绪一次比一次浓郁,一次比一次热烈,最终形成群体的狂欢,把万民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结尾时,圆号又吹奏起了号角,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整个作品旋律舒展,曲风明快,音乐在嘹亮、辉煌、欢乐的高潮气氛中收束。但是,仍似乎意犹未尽。这喜讯,这狂欢,依然在人们脑海中萦绕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