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方的梅雨陆陆续续下了一个多月,导致多地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也给不少地方的农作物及百姓造成了巨大伤害。

当时我看着这雨每天下个不停,就一直在想这样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直到某天无意中翻开了万年历,看到万年历上写着7月15日出梅,神奇的是在7月15日左右,雨真的就停了。

接下来就轮到高温天登场了,漫长的三伏天让人痛苦不已,看了下万年历发现处暑快到了,高温马上就会结束。果然,从处暑开始,每天的早晚时分,空气中都带着丝丝凉意,只有中午时分的高温,提醒我们暑热还未完全消退,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刚刚说到的处暑、白露其实都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们的老祖宗经过长时间对自然的观察得出的万物发展规律。时至今日,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二十四节气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并且和现实世界仍能一一对应,指导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那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又是怎样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是文化观念的呢?这本《中国节令》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中国节令》是一部中国节令文化史,一部绵延千年的中国社会生活图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所教授林永匡,以及中国未来研究所研究员王熹共同完成。两人在《中国节令》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两代,中国节令的形成以及与节令有关的习俗、节日和文化活动的演变,在充斥着洋文化、洋节日的今天,带我们回味过去,感悟古人的智慧。

既然书名是《中国节令》,那我们就先来说说什么是节令,节令是节气时令的意思,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节令与节气关系密切,但又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上古时代,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演绎出了一套判断节气的知识体系,后来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良,将一年均分为十二等份,每份时间约为半个月,逐渐演变成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基本概括了一年中四季交替的准确时间,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含义,就比如前面说的处暑,指的是暑气将于此时止也,白露指的则是水土湿气凝为露,天气开始寒冷了。

处暑和白露是两个相邻的节气,但在这两个节气间的半个月中,气候变化不可能是瞬间发生的,而是会有个缓慢过渡的过程,将这两个节气串联起来的,就是物候。

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包含植物物候、动物物候,以及各种水文、气象现象。每两个节气之间有三个物候,每个月六个物候,每年有七十二个物候。

处暑与白露之间的三候是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意思就是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谷物开始成熟了。这些物候现象是我们的老祖宗对自然界长时间观察的总结,它是古代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各方面的科学成果的结晶。

中国的节气文化对农作物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时我们可能会有疑惑,这个节气怎么不准啊,我看到的现象和节气描述的并不一致啊?其实这是正常的。

因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古代中原人民对华南华北自然现象观察的结果,并不完全适合南方,毕竟那个时候南方还是崇山峻岭、瘴气滋生、虫兽横行,并且北方纬度高,比我们冷得快,所以当南方人在使用二十四节气时,看到的现象与节气所描述的有一定误差,是正常的。

节气除了能指导农事,还指引着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古代的帝王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在不同的月份发布不同的命令,这个命令我们也可称之为月令。

历朝历代都对月令很重视,比如在先秦时期,立春到了,官员就会告诉统治者某天立春了,随后统治者就会在那天带领着三公九卿,到城郊举行迎接春天的礼仪,回来后赏赐百官、发布禁令、宣布德教、赈济贫困、主导农事。

到了秋天,又会有官员跑上来跟统治者说立秋到了,于是统治者就会带着一群人去城郊举行仪式,回来后便开始选拔将帅、锻造兵器、讨伐敌军了。

总之,在不同的节气,统治者会颁布不同的月令,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月令内容会有所改变,但是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

节气是我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对指导农事和政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它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节假日。今天我们不提那些耳熟能详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之类的节日,而是来谈谈说说那些与节令有关,但现在已经几乎被我们遗忘了的节日。

先来说说立春,立春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个再平常不过的节气,它的存在基本上被我们忽略。但是在古代,立春可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由于它是全年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耕开始到来,所以老百姓们都把它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

南北朝时期,大家会用贴春字、做春饼、食春菜、剪春花等形式来过这个节日。到了宋代,民间会通过鞭春牛、绘春牛、立春幡等活动,来劝农春耕,以及祈求今年能丰收。

到了清朝,立春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立春的清晨,郡守会带领着其他官员鞭春牛,农民们会用麻麦米豆抛掷春牛,读书人也会互相庆贺来拜春,一些仪式规模不亚于过正月初一。

再来说说社日,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年有两次,分别是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主要是为了祈求丰收,秋社则是报答神明。

汉朝时期,老百姓会通过种社瓜、治聋酒、饮宴等方式来纪念这个日子;到了宋代,老百姓采用会宰社肉、杀社猪、喷社酒等方式庆祝节日;唐代的诗人王驾曾写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简单几句就写出了一个村庄社日里的欢乐景象,描绘出一幅富庶、兴旺的江南农村风俗画。

我们的邻居日本也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三社祭、葵祭、祗园祭、神田祭、天神祭等等,当在短视频中看到他们身穿本民族服装,过着这些传统节日时,不知道大家心里有何感想?

我们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因为国力的落后我们曾经迷失过。而现在随着我国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希望大家也能从洋文化、洋节日中走出来,着眼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过自己的节日,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